探索蓝色星球:《大洲与大洋》
为了更好的促进新老师教学课堂的提升,今天全校地理组老师听蔡雨老师的一节公开课,七年级上册《大洲和大洋》第一课时。
整堂课如同一场精彩的环球旅行,不仅圆满完成了知识传授的目标,更在学生心中播下了探索世界的种子。这是一节兼具科学性、趣味性与启发性的成功课例,亮点纷呈,令人印象深刻。本课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,教师巧妙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,将教材上平面的地图,转化为学生脑海中立体的、可感知的地理空间。

1. 情境导入,激发探究欲望
蔡雨老师并未直接翻开课本,而是从加加林探索太空引发疑问切入——蔚蓝的星球是水球还是地球?为什么叫水球?瞬间抓住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。紧接着抛出问题:“如果我们给这颗星球起个名字,为什么叫‘地球’更合适,还是叫‘水球’更贴切?” 这一充满思辨性的提问,一石激起千层浪,成功点燃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,为整堂课奠定了积极的探索基调。
2. “做中学”,让知识“活”起来
在讲授“七大洲和四大洋”的分布这一教学难点时,蔡雨老师没有采用传统的“讲授-记忆”模式,而是设计了有趣的大洲轮廓抢答活动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,利用分发的大洲轮廓模型,在世界地图底板上进行拼合。巩固记忆:抢答机制让知识记忆变得轻松而深刻,课堂气氛空前活跃。
3. 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
蔡雨老师熟练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,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无缝衔接。例如,在讲解洲界线时,通过拖拽功能,让学生亲自操作,将“乌拉尔山”“苏伊士运河”等名称“送”到地图的正确位置。这种即时互动、动态演示的方式,比静态的图片讲解更具吸引力,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。
二、教学理念:以学生为主体,培养地理思维
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“以学生发展为中心”的理念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,而是学习的组织者、引导者和促进者。
问题链设计层层递进:从“哪个大洲跨经度最广?”到“哪些大洲被赤道穿过?”,问题设计由浅入深,引导学生从简单的识记走向深度的思考,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。关注学科素养的渗透:在整个教学过程中,教师始终注重读图、用图能力的培养。无论是抢答活动,还是白板互动,都旨在强化学生“将地理事物落于图”的空间表达能力。同时,通过讲述加加林探索太空的故事,将人类探索精神与海陆分布知识相结合,体现了地理学科的人文情怀。

三、思考与建议
当然,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,再成功的课堂也有可提升的空间。在此,课下全体地理老师经过深度的研究和讨论,给蔡雨老师提出两点不成熟的建议,希望有所提升总结的教学高度:
1. 可增加与现实的链接:在学习了基础知识后,是否可以引入一个与当下相关的情境?例如,展示一幅“海上丝绸之路”路线图,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,描述这条航线连接了哪些大洲和大洋。这既能检验学习成果,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,理解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地理背景。
2. 关注个体差异,给予更多思考时间:小组活动中,大部分学生参与度很高,但仍有个别学生略显沉默。在布置任务时,是否可以给予更充分的自学或独立思考时间,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先形成自己的观点,再进行小组交流,争取能单独抽取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,从而确保全员深度参与?
总而言之,蔡雨老师的这节《大洲和大洋》公开课,是一节有高度、有深度、有温度的优质新老师展示课。教师以深研的教学技艺和饱满的教育热情,成功地将一个看似简单的地理主题,演绎得丰富多彩、意蕴悠长。她不仅教会了学生大洲和大洋的名称与分布,更重要的是,她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眺望世界的窗户,在他们心中构建了一个生动而立体的地球家园。这堂课,是知识传授与核心素养培养的完美结合,值得大家深入学习与借鉴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