实验探究启思维,盐类知识现真知

实验探究启思维,盐类知识现真知

——化学组《常见的盐》说课活动

一、活动背景与目标

为落实新课标“素养导向”教学理念,深化课堂改革实践,化学组于317日开展《常见的盐》专题说课研讨活动。本次活动聚焦“实验探究”与“学科融合”双主线,旨在通过创新教学设计,将抽象的盐类知识转化为学生可操作的探究任务,推动科学思维与核心素养的协同发展。  

二、教学设计亮点与实践

(一)杨璐老师:以实验为桥,构建知识脉络

1. 教材定位与学情分析

杨璐老师立足教材体系,强调《常见的盐》是《酸和碱》的延伸与升华,既是盐类知识的起点,更是复分解反应学习的基础。

图1.jpg

通过学情调研发现,九年级学生已掌握酸、碱的化学性质,但对盐的组成、分类及用途缺乏系统性认知,需通过实验探究搭建知识桥梁。  

图2.jpg

2. 情境驱动与问题链设计

课堂以谜语“原从水中来,不敢水中行”切入,引发学生对盐的天然属性与生活价值的思考;通过递进式问题链“盐是否等同于食盐?”“如何鉴别纯碱与小苏打?”激发探究兴趣。学生在实验中自主设计验证方案,从“动手做”到“动脑想”,逐步构建盐的定义、检验方法及安全应用的知识网络。  

3. 实验探究与思维进阶

杨璐老师现场展示学生分组实验视频:通过“碳酸钠与酸反应速率对比”“氯化钡与硫酸钠的沉淀生成”等实验,引导学生观察现象、总结规律。例如,学生通过对比不同盐类与酸反应的差异性,自主归纳盐的化学性质及复分解反应条件,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跃迁。  

图3.jpg

4. 创新评价与素养落地  

课堂采用“实验记录表+思维导图”双轨评价模式,既关注操作规范性,又重视知识结构化。学生通过绘制“盐的家族树”,将物理性质、用途与化学性质有机整合,彰显科学探究与社会责任的素养融合。  

(二)高佚果老师:以“三学三式”重构课堂生态**  

1. 教学框架与目标设计  

高佚果老师以“说教材—析学情—明目标—破重难点—研教法—践创新”为主线,提出本节课在九年级化学中“承酸启盐”的枢纽作用。

图4.jpg

    针对学生好奇心强、实验兴趣浓厚的特点,设计“活动元教学”模式,将课堂拆解为自主预习、合作探究、讨论反馈、总结提升四大环节。  

图5.jpg

2. 跨学科融合与实践创新

课堂打破学科壁垒,引入“盐碱地治理”“人体电解质平衡”等案例,链接生物渗透压原理与地理土壤改良技术。例如,在“工业盐回收”项目中,学生需结合溶解度曲线设计环保方案,实现化学计算、工程思维与社会责任的跨领域整合。  

3. 多元评价与课堂生成

高佚果老师创新采用“自评+互评+师评”三维评价体系:学生通过“实验日志”反思学习过程,小组通过“探究成果展”互评协作能力,教师则通过“思维进阶量表”追踪科学素养发展。此外,课堂设置“盐的妙用”开放性问题,鼓励学生从历史、文化等视角拓展知识边界。  

4.“三学三式”理念实践

“自主学、合作学、探究学”为核心,通过“问题导学式、任务驱动式、情境沉浸式”教学模式,将课堂主动权交还学生。例如,在“盐的鉴别”任务中,学生需利用家庭厨房材料(如食醋、小苏打)设计实验方案,从生活现象中提炼化学原理,践行“做中学”理念。

图6.jpg

三、总结

本次说课活动以“实验探究”与“学科融合”为双翼,展现了化学课堂的创新生命力:  

杨璐老师的课堂:以实验为载体重构知识脉络,通过“现象→规律→应用”的探究路径,实现从知识记忆到思维进阶的跨越。  

高佚果老师的课堂:以“三学三式”激活学生主体性,通过跨学科任务与多元评价,培育解决真实问题的综合素养。  

化学组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,持续探索“素养为本”的教学实践,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维生长的沃土、创新实践的舞台。  

分享 :